庆美资讯网,分享每日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要闻 - 正文

君子好学,自强不息!

合肥三十五在哪(合肥358)

2023-08-31 | 每日要闻 | metwinkle | 1026°c
A+ A-

介绍:

《城市商业》是《石头商业评论》今年推出的文章专栏。试图从商业与人文融合的角度解读各个城市的最新发展,以总结中国城市变迁背后的底层规律。本期为读者带来的城市是安徽合肥。

王健|作者:石材商业评论|出品

安徽合肥曾经是东部城市中存在感最差的省会城市,如今合肥频频在各类城市榜单中“称霸”:科研城市20强、全国新一线城市前十强、国家创新型城市10强、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会城市.

近年来,合肥迅速崛起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投城市”,成为经济强市中的一匹“黑马”。

省会城市没有人预料到经济会快速崛起。合肥的逆袭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1

历史悠久的合肥

网络上一直有一个笑话调侃合肥的名字:两个胖子命名了一座城市。

其实合肥也叫——泸州。

不过,合肥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比“泸州”要早很多年。

安徽省属于江淮地区。长江、淮河东流,将全省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部分。江淮两岸之间,峰峦连绵,丘陵起伏。合肥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江淮分水岭南侧、皖中平原北部。

但古代“合肥”多写为“合肥”。

合肥的“肥”其实来源于肥水的意思。

长江和淮河将安徽省分为三段,合肥就位于安徽中部和江淮之间。

淝水(今东淝河)、淝水(今南淝河)发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一支流经淮南寿县,向北流入淮河;另一支流经淮南寿县,北流入淮河。一条穿过浩瀚的巢湖,南下长江。两人分道扬镳,又在这里重逢,那就是合肥。

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的融合地带。素有“淮河右咽喉、江南唇齿”、“江淮第一县、吴楚枢纽”之称。水声一直在古城墙上回响。砖块和石头永远不会干涸。

史书中最早提及“合肥”,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霍氏列传》,“合肥受南北潮汐影响,亦输出皮革、鲍鱼、木材”。

所谓“南北潮”,是指长江、淮河两条入海通道(宋代以前淮河直接入海)。正是通过便捷的水路,土特产通过江淮水道运往各地。

虽然“合肥”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史记》中,但通过后来的考证,发现“合肥”直到秦代才被称为“合肥”。

秦帝国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设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西汉承秦制,仍置合肥郡;东汉建武年间,英雄建恒被封为“合肥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攻下合肥后,任命顾雍为“合肥太守”。合肥这个名字正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汉代继承秦制,在县、县之上设置郡。合肥隶属扬州九江郡,西邻六安州,南邻庐江郡。

三国时期,合肥属曹魏阵营。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守城的魏将张辽只有七千人马,坚持了一百多天。

关键时刻,张辽率领八百“敢死队”趁夜攻击敌营。吴军大败,孙权险些被俘。这在合肥流行了几千年。

正因为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南北必争”,历史上另一场少人败多的著名战役也与合肥有关。

公元383年,谢石、谢玄率领东晋八万大军,在寿州城下淝水两岸,大败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连接寿县与息县以北的淝水两岸。

千百年来,合肥一直是战火纷飞的战略重镇。兵家纷争,战事不断。

那么,合肥为何更名为泸州呢?

这是因为隋开皇初年(581年),改南朝河州为泸州,辖合肥等县。泸州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元朝在此设立泸州道,明朝改“路”为“福”。明清时期,“泸州府”成为合肥的又一别称。直至清代,合肥仍为泸州府所辖县。

民国时期,撤销泸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迁安徽省省会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省会。

古往今来,无论是“合肥”还是“泸州”,历史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古城的血液中,但合肥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2

尴尬的“大哥”

解放后,由于合肥经济太弱,安徽考虑选择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作为省会,并向中央汇报。

1958年,毛主席视察合肥,立即作出批示:“合肥不错,在安徽省份之中”“从长远考虑似乎比较合适”。

省会定在合肥,已定。

合肥位于安徽中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时安徽省考虑选择另一个省会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基础太薄弱了。

合肥解放时,老百姓戏称它为“三五”城。即城市5平方公里、5万人、5个作坊,就是合肥最初的财富。

到毛主席视察那一年,合肥市国有工厂还不到100家,全市工业总产值刚刚突破1000万元,远远落后于北方的蚌埠和南方的芜湖。

这个城市太穷了,连机场跑道都破烂不堪,令人悲哀。

有一次,正在乘火车的安徽省委书记突发奇想,想从合肥乘坐飞机飞往北京,但当时下着大雨,简陋的机场跑道无法让飞机滑行。

省委书记无奈,只好坐火车。但当时合肥没有直达北京的线路,必须从蚌埠市转车才能正式出行。

正是由于合肥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其作为安徽省省会的地位也一直受到质疑。

看到省内的“大哥”穷得无法自理,长期以来,皖北的“小兄弟”们个个叛逆,根本不想见到这个“大哥”;皖南的“老实孩子”沉默寡言,很少主动去接近“大哥”。

至于马鞍山、滁州等合肥周边市县,因为距离南京较近,干脆抛下“老大哥”,不断向南京调情。

合肥素有“胖子”的美誉,但实际上经济上却很“瘦”,总给人一种“无所事事、失去一切”的尴尬。

隔壁的南京虽然也被省里的“小兄弟”诟病,但从来没有像合肥那么惨,在省里没有地位。

当时,安徽每年输出劳动力超过1000万,其中四分之一来到南京,因而得名“汇景”。

合肥并非没有城市产业规划。毛主席视察当年,合肥被定位为以纺织工业为主的生产城市。

根据国家规划,上海连人带厂将多家棉纺织企业搬迁至合肥。城市东部规划为巨大的纺织生产基地和各类厂区,西南郊分布着大学、研究所和工业综合体。区,形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的雏形。

1982年,合肥被定位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正在建设的铁路枢纽城市。合肥城市空间发展的初步形态确定为“一核三翼、扇形布局、绿化环城、田园楔形”。

由于城市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合肥的田园生态型城市规划结构被称为“合肥模式”,并作为经典案例写入中国城市规划教材《城市规划原理》。被誉为模特。

合肥三十五在哪(合肥358)

但风景不错,经济却不见起色,这确实很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省会合肥的经济总量直到1984年才超过芜湖,1989年才勉强赶上安庆。

合肥虽然穷,但对科教很有信心。

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相继成立,为合肥成为科教之都和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合肥高度重视科教事业。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在困难时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合肥有一个“裤衩大”

在合肥,如果你说“大裤衩”,当地人会心一笑。那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合肥方言缩写。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玉泉路诞生。

当时,为了培养中国的科技人才,中科院紧急调拨全军和中科院各部门、各研究所的设备和人力。首批1600名新生来自全国各省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学生由华罗庚、严继慈、陈景润等学术大师授课。

不幸的是,建校第八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动乱开始了。随着《关于高等院校下放的通知》的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要求立即迁出北京。

中国科大迁往何方,成为中科院和学校头疼的问题。当时湖北、江西、河南都拒绝了中国科大。

最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得到消息,迁往安徽。

当时,只有安徽人李德胜站出来说:“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保护好中国的科学苗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初落户于安徽省安庆市。但由于当地资源有限,李德生决定将省会合肥西南角的合肥师范学院让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校区。

当时,整个校舍面积还不到6万平方米,但这已经是合肥所能提供的最好条件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虽然落户合肥,但心系北京,曾多次尝试申请迁回北京。

但由于北京原址部分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占用,大部分被其他单位占用。市区实在没有空间容纳更多的学校,中科大重返北京的愿望彻底破灭。

在此期间,中国科大也曾尝试迁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但无一例外都因各种原因而遭到拒绝。

合肥看到这一切,不但没有说什么,反而千方百计做好保障。

20世纪80年代,城市电力供应紧张,连工厂也只能错峰供电进行生产。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表示不能进行科研断电,因此合肥市政府将其列为重点电力保障单位,政府机构只能排在后面。

合肥冬天没有取暖的习惯,但中科大北方的老师们表示不习惯,所以合肥市政府在中科大每个教室、宿舍都安装了暖气。中国科学技术.

要知道,直到三十年后,合肥主城区和三个开发区才实现了集中供暖。

供电、供暖在今天看来没什么特别的,但这却是合肥当时贫穷却执着的承诺:中国科大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如果没有,我们会想办法提供!

即使在合肥最穷的时候,仍然慷慨解囊地为中国科大的建设做出贡献,每年拨出的科研经费远远超过省内为数不多的“亲儿子”。

中科大终于体会到,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却很温暖。

从此,中国科大不再无事生非,开始真诚地与合肥市“生活”在一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母公司中国科学院深知这一点,也很早就在合肥部署了科研和建设。

东浦水库内有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岛,距合肥市中心15公里。合肥人称其为“科学岛”。在全世界范围内很难找到第二个这样的科研环境。

1965年,中国科学院在此建立物理研究所,拉开了合肥高端科技研发的序幕,并得到了合肥市的大力支持。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这里有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东超环EAST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所有研究项目都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尖端技术。

因为对科学的尊重,合肥不再是东部省份的“无名小卒”。

1999年,拥有第一个国家实验室的合肥被确定为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7年,合肥成为全国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另外三个城市是北京、上海和深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仅为合肥带来了丰富的科技人才,也为合肥带来了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了合肥的快速调整和腾飞。城市经济结构。

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关系中不难看出,合肥的“地位优越”或许是偶然,但此后它却成为了省内城市令人羡慕的“霸主之都”,是这是这座城市的勇气和决心的必然结果。

4

风险投资“牛城”

合肥有句俗话:“先胖不等于胖,后胖则炕塌”。

“押注”京东方、千亿美元“押注”长鑫存储、“接盘”蔚来汽车……合肥市政府的这些经典投资案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合肥市政府的这些“神操作”,不仅让合肥赚了不少钱,也让无数人归结为“合肥的运气真好”。

但情况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让合肥市政府“一战成名”的,是昔日“砸锅卖铁”引入京东方的决定,一度让业界惊呼“合肥市疯了!”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知名半导体显示器制造商京东方陷入困境。

当时,京东方向深圳等一线城市寻求帮助,希望他们能够提供帮助。但这些财力雄厚的城市却犹豫不决,生怕捡到了“烫手山芋”。

合肥市政府得知后,与主要领导班子讨论后,决定接受京东方落户,甚至叫停了在建的地铁等项目。承诺斥资90亿元,与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液晶面板第6代线项目。

但事实上,即使市政项目暂停,合肥市政府在承诺的巨额资金面前仍然面临着不小的财政压力。

今年,合肥GDP仅1665亿元,合肥财政收入仅300亿元,可以说“不够裤衩”。

无独有偶,合肥之前成立的建设投资集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动员社会资本跟投、定向增发,成功筹集社会资金60亿元,而合肥最终只出资30亿元。

如今,京东方拥有合肥最完整的产业布局,投资超过1000亿元,员工2万多人,年产值超过400亿元。合肥也成为国内显示产业新的中心。

这种政府出面找项目,采用生产与投资一体化的模式。合肥市后期引进了维信诺、蔚来汽车等多个重大项目。

如果说吸引京东方、蔚来的投资就像“搬大树”,那么风险投资对科技初创企业的投资则更像是“培育树苗”。

而精心栽下这棵树苗、呵护它成长的人就是合肥工业投资集团。

2015年3月,合肥市产业投资集团成立。与华登国际、华鑫投资、国投投资等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十余只股权基金,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6倍以上。

其中,合肥产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长兴项目。

长鑫项目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完整技术、工艺和生产运营团队的DRAM项目。该项目将建设三座12英寸DRAM内存晶圆工厂,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本土化内存芯片生产基地。

合肥产业投资与华登基金、兆易创新等合作,通过“产业投资部”基金群重点关注产业上下游投资,在合肥及周边地区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出产值超过2000亿元。

随着首款DRAM内存芯片的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合肥被誉为“中国集成电路之都”。

总而言之,全国比合肥“富裕”、投资经验丰富的城市还有很多,但合肥为何被誉为“最佳创投城市”呢?

5

合肥不是“赌场城市”

当很多城市称赞合肥良好的投资眼光时,他们也窃窃私语:合肥是一座“赌城”,几乎“全押”;但基本上是输少赢大。

毕竟,合肥似乎是靠着“赌运气”才赚回了这些风险极大的项目。

这真是低估了合肥。

别忘了,合肥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大学智库资源,历来求贤若渴。所有的投资项目绝对不是以赌博为基础,而是建立了完整的项目发现机制和投资决策机制。

近十年来,合肥每年组织数百支专业投资招聘团队,密切关注行业和市场前沿,不仅及时发现合适的投资项目,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团队懂市场、懂政策的人。

为此,合肥市政府还准备了一个“秘密武器”,那就是由合肥市投资促进局领导牵头、14个局工作人员共同编写的《合肥市重点产业投资指南》。

本册子对合肥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如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软件、语音、人工智能等进行了分章梳理。各行业的发展趋势、产业政策、产业链状况、重点标的企业、招商对接平台等都以文字、表格、图表等清晰呈现,招哪些企业一目了然、在哪里招商引资,重点关注哪些企业,通过什么方式招商引资。

书中不仅参考了大量文献和行业报告,还对各个细分行业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分析。每年也会根据行业趋势进行添加或删除。

用看过这本宣传册的其他省市官员的话说,“这就是我们和合肥在工业投资上的差距”。

既有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和直接投资能力,又有丰富的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经验,合肥的产业投资和招商引资能力势不可挡。

截至2022年底,合肥科创板上市公司共有14家,仅次于上海、北京、苏州、深圳、杭州等城市,位列全国第六。

合肥各类创投项目的落地,靠的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即用市场的逻辑来谋划事情,用资本的力量来做事情。这被其他城市称为基金投资领域的“合肥模式”。

但在全国争相学习基金投资“合肥模式”的同时,合肥却在全市范围内悄然升级、深入推进“创投城市计划”。

合肥“创投城市计划”是“合肥模式”的升级版。是以资金为起点,集聚资金、探索项目、研判项目、项目与资本匹配的新型投资模式。

自2022年6月18日正式启动以来,“创投城市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累计推介产业项目70余个,吸引84家投资机构参与。北斗、正弦空间等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签约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

合肥“创投城市计划”的核心是政府主导的母基金。

根据参与基金所投资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投资领域,合肥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对参与基金实行产业、科技、天使三类管理。 “汽车集成”、“吉生生智”等重点产业和技术创新发展。

所谓“芯屏汽车一体化”、“汇聚终身智慧”,是合肥市规划中的新兴产业的简称。

“芯屏汽车结合”中,“芯”指芯片,“屏”指平板显示,“汽车”指装备制造和工业机器人,“集成”指人工智能融合制造业,都属于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汇集终身智慧”是指纳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智能终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专家。主要包括科普、学术交流、人才推荐、选拔评审、咨询论证、决策咨询等。

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合肥创投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6

五大湖城,创新高地

合肥近年来经济的提升,伴随着城市结构的不断变化。

2000年之前,合肥市区面积仅有224.7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万。

不仅城市主导地位低,城市空间有限、城市品质差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合肥发挥安徽省中心城市作用的瓶颈。

2002年,合肥市政府聘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专家,经过充分讨论,提出了“抓好巢湖、向湖挺进、借湖腾飞、靠湖发展”的发展战略。融入长三角经济区”。

根据专家建议,结合合肥市现有地理情况,合肥市最终形成了“141”城市发展战略——,改造升级核心主城区,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依托主城区,在主城区东部、西南部建设城西、西部、北部四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方向逐步建设生态化、现代化的新城区,也就是今天的滨湖新区。

经过十年的发展,合肥通过城市改造,从“环城”转变为“湖滨城市”。特别是以“新平汽车”、“集成终身智能”为代表的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千万元。亿元,有力支撑了城市稳定发展。

不过合肥的面积还是有限的,所以他把目光集中在了附近的巢湖。

巢湖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虽然距离合肥较近,但在旅游和环湖经济方面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复合肥城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从此,合肥市拥抱八百里巢湖,从“湖滨时代”走向“湖滨时代”。

2013年,合肥市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城市布局规划,即一个主城区(“141”整体)、三个副中心城市(巢湖、庐江、长丰)、三个城市。工业新城(河巢、路南、空港)、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形成“主城+卫星城”模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为此,合肥喊出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准合肥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与长三角的关系日益密切。

这一时期,合肥过去交通发展的短板,随着合肥高铁、合郑高铁、合新高铁、合邦连高铁、合安九高铁的接入,铁路、商杭高铁等,逐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米”字形高铁网络,成为长三角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

2017年,合肥成功获批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后,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雄心勃勃打造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合肥也变得越来越富裕。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363.4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7191亿元,合肥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从102户增加到1189户。

2020年,合肥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不仅成功进入“万亿俱乐部”,而且成为新一线城市。

2022年,疫情恢复后,合肥地区生产总值12013.1亿元,同比增长3.5%,高出全国0.5个百分点。苏州等城市。

因此,合肥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无论多大的项目,有足够的钱、足够的人来做!”

如果说以前合肥的“胖子”是“浮肿”的话,那么合肥现在的发展完全是本着“双赢”的原则,通过扶持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果断投资工业项目,最终成为“胖子”。男人”。

应对不可预测的未来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一路走来,没有骄傲和幸运,只有风雪中的寻路者。

合肥的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投资眼光,更离不开积蓄力量创新求变的意识。

这就是应对这个周期的信心,或许也是时代变革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