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美资讯网,分享每日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君子好学,自强不息!

“‘小巨人’企业好比中国版的‘独角兽’。”1月19日,普华永道咨询服务(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华永道”)发布《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广东约1500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两年吸引了超千亿的公开投资。

超八成“小巨人”来自深广莞佛

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赛道最受资本青睐

2023年7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全国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名单,广东省共658家企业入选,入围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占全国17.9%。截至2023年7月,广东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约1.8万家,民营企业占比约95%。广东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从全国第二跃居全国第一。

普华永道调研数据显示,广东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超八成来自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四个GDP万亿级城市。其中,深圳有752家,占比过半;广州、东莞、佛山分别为249家、172家和86家,城市间数量差距较大。数据显示,四地“小巨人”数量与工业增加值呈正相关,制造业基础为“小巨人”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反过来“小巨人”的成长亦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广东“小巨人”企业城市分布。来源:普华永道调研报告

从产业赛道来看,“小巨人”企业产业赛道分布与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基本保持一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四个产业赛道的“小巨人”企业最多,分别有690家、260家、177家和88家,数量合计约占广东“小巨人”企业的80%。“这表明,这些赛道的‘小巨人’企业撑起了广东省新型工业化的大半边天。”普华永道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政府事务高级经理赵安然介绍道。

广东“小巨人”企业大多数处于成长期,以中等规模企业为主,注册资本基金在1亿元以下的占79%。尽管企业规模不大,但它们在细分领域深耕多年并站稳脚跟,成立年限主要集中在11年至20年,占比过半。报告还指出,广东“小巨人”企业平均专利拥有量139项,数字化水平达到二级以上,研发能力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让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中跑出“加速度”。

根据投中数据(CV Source)公开融资事件梳理,2022年至2023年,广东“小巨人”企业公开的融资和募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在众多亮眼的“小巨人”企业中,哪些最受投资机构青睐?报告显示,机构投资者最青睐的“小巨人”集中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赛道。

从事自研芯片的碳化硅功率器件生产的深圳基本半导体有限公司获得的机构投资者数量最高,达32家,集齐了深投控、粤科金融、广汽资本、中车时代高新投资等国资机构和产业投资人。此外,广东金展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小巨人”企业,均获得20多个机构的投资。

广东“小巨人”上市占比不高

渴望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之一,“小巨人”要成长为“大巨人”“独角兽”,还存在哪些困境、需要获得哪些方面的养分?在半年调研走访过程中,广东省人大代表、普华永道总经理王斌发现目前广东“小巨人”仍存在上市占比不高、融资对接效率有待提高、企业融资需求仍未完全满足等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广东累计有上市“小巨人”241家,上市占比仅16%左右,上市数量及占比均低于江苏和浙江两省;广东去年新增上市“小巨人”数量21家,也不及江浙。从上市板块来看,广东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的“小巨人”与江苏拉开较大差距。“也就是说,广东‘小巨人’尚未抓住北交所、科创板开板、以及创业板全面实施注册制的上市利好,加快资本化运作做大规模。”王斌表示。

上市进程为何放缓?报告指出,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小巨人”企业在各自赛道“精耕细作”,希望进一步实现技术迭代、业务倍增之后再考虑上市,在此过程中会考虑以股权融资为主要手段,尽量规避高风险的、急于退出的“上市资金”。另一方面,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路径需要重新规划。

广东“小巨人”企业上市板块分布。来源:普华永道报告

融资方面,2022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期间,约300家“小巨人”企业获B轮以上新轮融资(含上市融资),占比约20%;有75%广东“小巨人”企业无新轮融资。王斌分析,新生代的科技型企业偏向于寻找政府引导基金和国有科创基金、链主投资等融资机会,借助这些资本给企业找到政策“背书”和市场资源。“对‘小巨人’来说,获得投资步骤的第一步是政府的引导基金,第二步才轮到创投机构。其实政府的引导基金或者母基金就等同于‘小巨人’的天使基金。”王斌在受访时解释。

但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小巨人”企业曾获得过政府引导性基金和国有基金投资的占比不到10%,特别是广州、佛山和东莞的“小巨人”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资本的关注度不够。

发挥链主企业作用、设专精特新母基金

“小巨人”养成“大巨人”

在新型工业化时代下,广东如何精准施策助力“小巨人”成长?“我们发现,‘小巨人’需要的生产要素与传统制造企业截然不同,政府需为‘小巨人’更多配置产业基金、生态和场景,而不是‘补贴’;要为‘小巨人’打造更多展现实力的‘舞台’,让它们被市场和资本‘看见’。”赵安然表示。

近年来,广东发挥政策性资金引导带动,聚焦新能源、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领域,累计投资孵化了121家企业成长为“小巨人”。但数据显示,部分战略性产业赛道的“小巨人”仍然较少,如汽车产业作为广东战略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小巨人”仅30家左右。对此,王斌建议,要全面梳理战略性产业短板实施精准培育,精准锁定新能源与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赛道。

其次,要依托链主企业发现“小巨人”,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和链主企业的“牛鼻子”作用。2020年5月,广东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提出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报告指出,要发挥好链主企业在企业培育、产业孵化的平台效应,鼓励链主企业的产业基金、实验室和云计算等要素向“小巨人”倾斜。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解决前沿技术引进和应用对接、融资及上市加速等难题,加强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针对“小巨人”企业的投资问题,王斌指出,近年来,以深创投、粤科金融、广汽资本等为代表的国有资本、链主企业资本加大对“小巨人”企业的投资布局,广东可借鉴长三角经验,设立专精特新专项母基金,以“投资+孵化”模式培育本地企业,对接产业链资源帮助广东“小巨人”做大市场,实现快速成长;同时,发挥政府引导和国资资源优势“以投代招”,通过投资把外地“小巨人”企业引进到广东落地。

广东“小巨人”企业两年“吸金”超千亿!八成来自战略性产业

报告也指出,当前面临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小巨人”企业最大的难题就是订单减少和出口受阻,企业期盼政府能够开放更多公共数据和场景,破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差别化门槛。对“小巨人”企业自身而言,则要练好“独门功夫”,加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保持细分赛道的占有率。同时也要练好“内功”,加快完成企业内部生产和管理端数字化改造,提升精益化和合规管理能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彭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