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美资讯网,分享每日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热榜风云 - 正文

君子好学,自强不息!

文 | 夕颜TALK

编辑 | 夕颜TALK

与以前相比,12世纪的北欧有了很大的发展。意大利的商人使企业的经营方式更加完美,企业的经营范围也更广。横扫欧洲的“十字军团”把来自地中海东海岸,来自阿拉伯的货物和价值带入了欧洲,推动了欧洲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贸易的看法。这时,欧洲社会对市场的要求与消费理念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不断扩大的市场,并促使由补充型货物交易转向以城镇为中心的商业性交易。

随着材料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对整个社会的整体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动,当13、14世纪,大城市群的区域性生产分工最终被确定下来的时候,就形成了以国际市场和城市经济基础为基础的区域性大批量中转贸易。在北欧地区,汉萨联盟是进行批量中转的重要运输工具。

一、远程贸易向大宗转运贸易的过渡

直到西欧的经济复苏之前,东西两国的商贸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原来的长距离交易,只是由于各个区域的不同,对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交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易,而是一种可以忽略不计的交易,所以更适合称之为远距离交易,或者远距离交易的最初形态。

虽然奢侈品在长途贸易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那都是法国的上流社会才有的东西,德意志的上流社会很少有这样的东西。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贸易,在13世纪之前,都是以一种原始的方式进行长途贸易,商人们各自为政,货物种类单一,货物数量少,货物随机,是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长距离交易逐渐转变为以获取市场利益为目的的交易方式,这就产生了北欧地区的长距离交易。

散货中转,大量的货物之间的交易,依赖于大量的船只或者河流。“中转”是一种由农夫或工匠组成的专业商队,以自己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活动。货物转口的出现,是在北欧区建立了城贸易的基础上,而后者又与12、13世纪欧洲的国际市场繁荣和建立了一个城市的经济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市集

庙会是一个流动的市集,它有一个特定的地点和一个特定的时间。欧洲各国的生意人,都在这里做着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交易。这种大规模的交易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一次持续几个星期,十分热闹。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大城市基本都建立了市场,有些城市还在同一时间建立了好几个市场,比如法国香槟城,德意志法兰克福城,佛兰德伊普尔城等等。大型市场的存在,对远程贸易的不断扩大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以开放性和国际性的姿态,在中世纪的土地上,他们虽然是由皇帝特许某一地区的伯爵或修道院等机构建立,但他们面向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商人”。

这不但促进了区域城市之间的贸易组织与商务体制的革新,增强了西欧地区之间的相互连接,也使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等两个主要的区域连接在一起,初步构成了一个遍布整个西欧的区域贸易网。于是,遍布各地的市场促成了更大规模的地区交易,也为地区间的散货中转提供了可能。

但由于市场太过依靠贵族们的庇护,所以一直被贵族们牢牢地控制着,而且市场上对货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上的货物越来越多,市场已经跟不上了。所以,伴随着大城市群的产生,以城市辐射农村的经济模式也随之产生,并且在13世纪之后,它在地区性贸易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而集市则成为了目前已经形成的区域性贸易网络在农村的一种补充。马克斯·韦伯曾对此提出过看法:在中世纪后期,随着一个更为成熟和持久的城市交易系统的出现,城市交易系统开始将大量昂贵的奢侈品运送到遥远的距离,同时也是连接农村和欧洲复杂的城市系统的关键环节,从而形成了现代欧洲的主要经济结构。

(二)城镇经济

重振农耕的历史,为新市镇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都市的商贸与手工业的兴旺,人口的增加,对与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原材料与货物需求的增加,就成了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中世纪的西欧,城镇的法律地位、社会组织以及经济形态都与乡村迥然不同,城镇的存在使西欧社会形成了一种与传统的封疆大吏迥然不同的新型社会形态。以都市经济为典型的成熟的交易经济,最先兴盛于意大利与佛兰德:意大利的商贾们开始与东部进行商业往来,成为西欧、拜占庭及阿拉伯国家间的一条商路;佛兰德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在波罗的海和西部其他地方都有很多商业往来。

中世纪世界贸易的中心(中世纪的贸易中心)

在这些地方,这些地方第一次恢复了活力,并且很快就变得欣欣向荣。在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贸易城市是世界上最兴旺的国际大都会,他们吸引了东西方的商人;在弗兰德,像布鲁日根特,伊普尔里尔这样的地方,成了欧洲商品流通的枢纽,法国,英格兰,德意志以及波罗的海上的商队都在这里定居下来。

11世纪长距离交易的重新兴起促进了手工行业的复苏。就拿纺织来说,11世纪之后,纺织工业成为西欧各大新都市的主要产业,纺织工业成为都市中最大的产业,也成为都市中最受欢迎的货物。在打破了区域市场之后,纺织产品也迅速成为了大宗交易中的主流产品。由贸易和手工组成的都市经济,在各个都市里建立起来,并很快扩展到了欧洲各地。到13世纪后期,西欧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城镇体系。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货物的品种越来越多,贸易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贸易的数量和领域也越来越广。都市商品的出口与原料的输入,不可能只依靠依附在都市周围的农村。

一座城市和广阔的市场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它们像是一颗颗散落在欧洲各处的星星,通过海陆通道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北欧地区的商业体系。在不断增长的物质生产与社会需要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形成了区域内的专门的生产与劳动分工,从而形成了集散中转的商业格局。

二、大宗转运贸易的兴起

从中古盛期开始,西欧就开始了“斯密式”的经济发展,并由此打开了市场经济的大门。这个时候,除了物质产量不断增加之外,人口基数的扩大,社会结构的改变,个人的自由地位的改变,以及人们的消费意愿的增强,都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的扩大,这个时候,长距离贸易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大量的中转贸易开始崛起。尤其是随着地区间的劳动分工,以及汉莎联盟的形成,北欧地区的大宗商品交易开始兴盛起来。

(一)地域性大分工

在13世纪,西欧拓殖开垦活动如火如荼,导致了各区域的人口密集程度不一,而从新垦殖区中获得的贸易收益则取决于各区域之间的天然条件,所以各区域都在竭尽全力的开采着适合自己的资源。也在这个时候,欧洲才真正显露出按照相对优势或相对收益所进行的专门和区域的劳动分工。不同区域之间的天然依存关系,使西北欧的产业格局形成了北欧的工业原材料带与东欧的粮食生产带之间的历史界限。这个产品的分工与地区-城市经济的建立,为十三至十四世纪北欧地区的货物中转提供了条件。

西欧地区迅速扩大的人口规模,第一个需要的食品的产量和供给。尤其对一个城市来说,食物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生死存亡。在中古时期,谷物、鱼类、畜肉、乳制品、瓜果等商品的交易很少,而以谷物交易为主。甚至曾经向海外输出过粮食的英格兰,现在也在为能否为本国人民提供充足的食物而苦恼。除了英格兰之外,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济发展迅速,其农产品产量相对低下,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则是粮食需求量最大的地方。这里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交易场所,粮食的进口和进口,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在13世纪,弗兰德都市圈是北欧地区最繁华的工商重镇。北欧贸易枢纽由布鲁日根特、依尔和列日这样的几个城市组成,其规模堪比北意大利的贸易枢纽。弗兰德都市圈是北欧地区的商贸枢纽,是世界闻名的工业产品输出地,同时也是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大宗原料输入地。这使得这里发展成了一个对世界各地贸易商和货物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市场。

这里的毛料很久以前就闻名遐迩,当地的贸易商把这些毛料卖到了香槟酒市场,然后又把它们卖到了意大利。它最有名的纺织产品一佛兰德布,在北海—波罗的海一带,已成了一种主要的散货市场。所以汉萨才会在这里建立起自己的旅店,并在波罗的海上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向诺夫哥罗德,里加,丹泽,德尔肯等国家输出自己的手工艺,并向他们购买自己所需要的金属,里加,琥珀,皮革,森林等等,从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比如金属,蜂蜡,焦油,琥珀,皮革,森林资源等等。

波罗的海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已成了主要的工业原材料和手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另外一个主要的原材料来源是英格兰,那里的羊毛在佛兰德的纺织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那里出口的大量的羊毛,从那里进口的大量的手工艺品和葡萄酒,都是英格兰同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主要的贸易来源。

由于弗兰德都市圈的人口不断增加,对进口粮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而在低洼地带,农产品产量已经无法供应各个都市所需的粮食。从12世纪开始,法兰西北方的粮食就大量地被输出到了弗兰德。

例如,12世纪,阿图瓦地区通过富饶的土壤和密集的耕作,大大增加了粮食的产量,并通过一条从南到北的大河,把多余的粮食运送到位于弗兰德或布拉邦特的城市。但即便是这样,也很难达到本地市场的要求。所以14世纪以后,从易北河东部运来的粮食就成了弗兰德集市上的主要商品。直到现代,波兰与普鲁士在易北河以东仍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与出口区。

食物交易的其它要素,如鱼类,动物肉和奶产品,也在围绕着弗兰德都市圈的北欧地区的交易网络里占有一席之地。中世纪的欧洲人对鱼的需求量很大。“有钱有势的人,不管贫富,都吃掉了很多鱼——一只装满了熏鱼、腌鱼或鱼干的木桶,”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吃鱼的数量就像信仰信仰的数量一样多”。青鱼可以在波罗的海、北海以及英吉利海峡以东一年到头随时随地都能钓到。瑞典的斯堪尼亚,挪威卑尔根沿海地区是主要的渔业基地,同时也是渔业市场,一年大约有120万吨的鱼类被出口到其它国家。而在这里,则是有很多的咸鱼和小鱼干被运送到了欧洲的各个地方。

而葡萄酒交易又是北欧地区大宗交易中的一种,它也是海运行业中最主要的一种。在13世纪,几个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在西欧兴起,其中以普瓦图,加斯科涅,波尔多和南部法国的波尔多最著名。单是从1308至1309年度,波尔多地区就有超过十万桶的葡萄酒外销。当时位于勃第莱茵河上的摩泽尔河流城还是一个酿酒的大本营,主要是酿酒和啤酒。在参加国际间的大宗交易中,葡萄酒是最重要的出口品。

到了十四世纪,一个以北海和波罗的海为轴线,以弗兰德为核心,形成了北欧地区的贸易格局。在这一区域的东西两面,分别连接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德意志半岛,以及波罗的海沿海的几个城市;在它的西南部,它汇通了法兰西和西班牙的城镇;它的西北部是英格兰的五个港口,它的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连接着意大利北部的几个城市。由于北欧地区的货物以生产生活所需的原料和日常生活必需品为主,价格低廉,数量众多,所以才有了一个专业的贸易组织——德意志的汉萨联盟。

(二) 德意志汉萨同盟

德意志北方的商人和城市联盟——汉萨联盟,将这些专门的生产地连接到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网上的一个组织。德国作为北欧地区的集散运输大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德国汉萨同盟在北海-波罗的海之间的地理联系,以及因地理变化而带来的船舶、航行技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德国汉萨同盟在体制上的独特优势。随着大宗交易的发展,“康曼达式”的合伙关系成为了长距离交易中比较稳定的一种业务协作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汉萨联盟的原始形态——哥特兰商会联盟便产生了。这种组织增强了汉萨商会之间的团结,导致了一种新的劳动分配方式:原来的海商,或者是从海商手中购买货物的商人,都需要自己准备货物,而现在,大规模的货物交易已经代替了长途交易。在13世纪末期,哥特兰汉萨商会逐步被吕贝克所领导的“都市联盟”所代替。

汉萨联盟在自己的领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自己谋取了最大的利益,他们控制了自己的贸易通道,在自己的领土上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新城镇,他们利用贸易封锁,甚至用武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联盟内部,汉萨联盟成立了一个代表机构,它通过了《汉萨海上法则》,禁止了联盟成员城市与商人进行贸易,从而获得了一定的经济与政治优势,从而形成了一种从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贸易格局。

在13至14世纪间,汉萨联盟在北欧地区的货物运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的商队在欧洲到处活动,运输北欧地区的重要货物,例如粮食,盐,咸鱼,羊毛,毛皮,亚麻,大麻,铁,铜,木材,碳酸钾,琥珀焦油,羊毛,毛绒,布料,以及各种各样的用具。他们通过一条“经济纽带”连接着北欧,就像是一个三角形,在13世纪末,波罗的海,北海,方圆25公里,方圆2550英里的地方,全部连接在了这条铁路上。在它的运作下,大宗交易的兴盛,北欧国际贸易区的形成。

结语:

在12、13世纪,西欧出现了大量的国际市场与城镇,这些市场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地区间的商业网络。14世纪西欧的危机,促使欧洲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商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地区间的分工,进而构建了北欧地区贸易的“面”,汉萨商会等北欧商会开辟并控制了海陆贸易路线,将一个个“点”与“面”串联在一起,组成了北欧地区的贸易格局。但当尼德兰和英格兰两个国家的手工业发展起来之后,他们的实力就开始下降了,原本由他们控制的货物运输贸易也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货物运输贸易,17世纪之后,英格兰和尼德兰成为了北欧地区的主要国家。

参考文献:

【1】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M].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卡洛·齐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一卷)[M].徐游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