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美资讯网,分享每日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热榜风云 - 正文

君子好学,自强不息!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揭晓了中国2023年的经济“成绩单”。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高于年初的预定目标5%,增速比2022年加快了2.2个百分点。

从人均数据上看,中国人均GDP达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但是很多人觉得2023年过得不好,甚至是很艰辛,与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有巨大落差。

为什么经济数据和老百姓的体感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首先,是结构性问题。

居民收入占比较低。根据相关研究,在资本、劳动和土地等各类要素中,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占GDP比重仅在30%—50%,而资本收入比重更高,这与许多经济体形成强烈的反差。2023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约为43.8%,与全球各国平均的50%、60%以上有较大差距。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占比较低,居民的消费能力自然有所不足,进而影响获得感。

简而言之,普通老百姓“买不起!”

这是老百姓面对心仪商品最直接最“痛”的感触。不管他是不敢买,还是没有钱,总归是买不起。但是为什么疫情前,大家的感觉都普遍比较好,没有今年这么明显“艰难感”呢?

第二,是趋势性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冷战结束后,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不复存在,全球化迅猛发展演化。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地区,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从而用更大的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经济效益以更快的速度积累成为资本。不停寻找投资机会的资本,能够更快地流动注入创新行业,带来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促进创新和技术的扩散。

对老百姓来说,全球化带来乐观预期。乐观预期使大多数人感觉良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未来判断。在经济环境长期稳定的情况下,超前购买资产,是能够得到高收益回报。

对老百姓来说,资产升值产生财富效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需要保值投资、需要购买资产,从而推升了国内资产价格。这种资产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会进一步带来乐观预期。老百姓普遍渴望购买资产,不论是买房上车,还是买铺养家,甚至投资古董艺术品,都是财富效应带来的“购买欲”。

对老百姓来说,工作稳定敢于消费。全球化带来了大市场,带来了众多机会,需要大规模生产,也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市场交易、规模生产。而且市场预期稳定、行业预期稳定,工作岗位也稳定,从而使居民敢于消费。

但是,这三个基础被疫情和逆全球化破坏了。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掀开了逆全球化的浪潮,乐观预期被欧美政府三天两头冒出的制裁打碎。资产升值的趋势在脱钩断链、美元冷环流和疫情的夹击下被逆转。不同行业和市场出现巨大波动,大批企业出现市场问题、流动性问题,被迫裁员、破产。

不知某个行业何时走出寒冬,很多人不敢谈“工作稳定”,也没有把握在被裁员后,很快找到下一份工作,所以只能缩减开支,变得“不敢买”,处境“艰难”的经济体感自然在所难免。

真正改变老百姓“艰难”的体感,应该怎么办?

治本之道就是提高居民收入占比。

具体来看,首先要稳定资产价格。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个月的工资拿到多少,是新增的收入,而资产价格下跌,减少的是他工作多少年来的总财富。以目前中国人爱买房的习惯来看,如果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比失业几个月,对家庭总财富、对消费欲望的打击更大。

其次,要减少阻碍经济流动性的制约,恢复经济活力,鼓励创造稳定就业机会,改善预期。

对内,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要先立后破,减少干预正常企业的经营发展,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

对外,要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开拓新局,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扩大自由贸易“朋友圈”,促进激励走出去,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产业机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储备更强大的体制机制红利。

第三,税收优惠向底层倾斜。通过结构性减税降费,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减少居民贫富分化。

GDP超预期增长,我们为什么还会觉得“艰难”?

归根到底,只有使老百姓的收入增加、消费活跃,才能使老百姓的经济体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