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美资讯网,分享每日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要闻 - 正文

君子好学,自强不息!

原标题:锂电池、光伏产业链盈利格局重构。利润点正在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

本刊编辑部 | 刘增禄

特约作者 | 崔倩倩

今年上半年,受供需关系变化影响,锂电池、光伏产业链上游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这不仅导致两个行业上游企业业绩大幅下滑,也让上游资源布局不再成为很多企业扩大利润空间的机会。最好的选择。盈利格局重构下,锂电池行业中游动力电池厂商利润规模提升,利润向龙头企业集中。此外,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扩大的双重因素推动下,储能产业逐渐成为锂电池企业增加营收规模的重要赛道。与锂电池产业链类似,光伏行业也因上游硅料价格下降和下游需求旺盛,中游组件和电池厂商的利润率有所提升。尤其强调“一体化”投资的龙头企业,也进行全产业链投资。该布局进一步提升了公司抗风险能力,“光存储一体化”战略布局增强了公司盈利能力。

两大新能源产业链盈利格局的变化,也引发了二级市场资本偏好的显着变化。不仅更多的目光投向产业链上产能充足、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壁垒较高的企业,而且两大产业链新技术带来的新需求,如钠离子电池、复合材料等。集流体、重力储能、N型电池、BC电池等,也成为市场资金关注的焦点。

上游供给端告别暴利时代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再次下跌,时隔4个月再次跌破20万元/吨。上海钢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11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较上一交易日下跌2000元/吨,报价为19.65万元/吨。回顾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走势,自2022年11月一度突破60万元/吨大关以来,其交易价格持续下滑,一度徘徊在20万元/吨以下。 5月份以来,虽然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反弹至30万元/吨左右,但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这个价格。他们认为,在需求没有明显改善、库存水平仍处于高位的情况下,碳酸锂价格很难上涨。保持强势格局。如今,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再次跌破20万元/吨,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电池级碳酸锂的持续下滑,意味着锂电池产业链上游矿业企业“暴利时代”的结束。 Wind数据显示,锂矿板块19家上市公司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除中矿资源、川能电力、吉祥股份外,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其余16家公司上半年对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均出现下降。其中,6家企业跌幅超过50%,2家企业出现亏损。就连两大锂矿巨头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今年年中营收也分别增长了73.64%和25.63%。利润也分别下降37.52%和19.3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表示,从目前的财报数据以及锂电池产业链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量中资企业过度积累产能的情况仍在发酵,锂资源价格指数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震荡下行的态势。 “短期来看,锂矿企业的账面营收和利润数据持续承压是自然结果。”

锂电,光伏产业链盈利模式(锂电,光伏产业链盈利能力分析)

除了上游矿业企业业绩大幅下滑外,同为锂电池产业链上游的材料端企业也处境艰难。东方财富精选数据显示,40家电池零部件材料企业中,不仅有22家企业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还有35家企业出现同比下滑。年净利润下滑。以磷酸铁锂两大龙头企业龙攀科技和德方纳米为例,前者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为38.14亿元,同比下降36.54%;后者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为38.14亿元,同比下降36.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为6.54亿元。后者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92亿元,同比增长17.6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0.44亿元,同比下降181.55%。

专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康庄资产基金经理邱博源表示,磷酸铁锂厂家业绩之所以不理想,除了产能过剩之外,还因为国内出现了更好的磷酸锰铁。磷酸铁锂技术。锂技术给采用传统老技术路线的企业运营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一些技术含量低、产品稳定性差的企业,在今年供过于求的环境下,销售会更加困难。

锂电池行业上游企业业绩大幅下滑,也发生在光伏产业链上游。上半年,由于上游产能大规模扩张带来产能释放,多晶硅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价格大幅下跌,给前两年景气的硅材料厂商基本面带来压力。这一点在通威股份身上就有体现,从协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四大硅龙头的业绩来看,上半年只有通威股份能够做到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与其全产业链布局有关。

对于上半年业绩下滑的原因,大全能源在半年报中明确表示,2023年上半年,行业周期性库存消耗结合新增产能释放,国内多晶硅供应量大幅增加,进而导致销售价格快速下降。受硅材料价格调整影响,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同样,新特能源也表示,公司净利润下降是受到多晶硅价格影响。

“光伏产业链大部分细分领域的壁垒较低,再加上近年来的巨额利润和千亿产业资本的涌入,竞争格局恶化。尤其是在硅材料环节,技术壁垒正在提升。”产业链上游是最先扩大生产的,也是最先出现产能过剩的。”通华顺新能源产业研究员吴启元说。

众所周知,这几年锂、硅价格之所以持续上涨,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增长和光伏装机爆发式增长,以及需求持续释放有关。用于能量存储。旺盛的需求,让产业链各环节的上市公司纷纷选择投资上游资源,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买矿运动”。这种密集采购和集中释放产能,导致供需失衡,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

“利润逐渐向中下游转移已成为趋势。”隆众资讯光伏产业链分析师方文正表示,上游硅材料环节技术壁垒较低,只要有资本就可以布局。近年来,不少企业采取了全产业化的方式。产业链整合布局的策略,“如今,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硅片企业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盈利点将不断向技术壁垒更高的电池环节转移。”

True Lithium Research创始人莫柯也表示,锂矿企业产能和产量仍在快速上升,过剩局面已经开始。随着锂资源供应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矿业公司将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直到再也坚持不住并关上门。同时,由于产能过剩、材料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不仅中下游企业的利润率大幅提升,而且具有规模效应、技术壁垒较高的中下游企业也打开了发展空间。生长。

中下游企业盈利快速回升

市场份额向头部公司集中

从上市公司最新半年报来看,随着光伏、锂电池行业上游供给侧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不仅电池组件和逆变器等中下游相关企业利润下降光伏行业的产量有所回升,锂电池行业的电池产量也有所回升。企业及下游新能源汽车企业盈利能力也在增强,尤其是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增速最为明显。

以锂电池产业链中游动力电池环节为例,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申万行业分类的21家锂电池厂商中,有10家营收同比增长,另有11家出现营收同比增长。经历了收入下降。表面上看,营收下滑的企业比例略高,但进一步分析发现,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欣旺达为代表的锂电池龙头企业营收和业绩均大幅增长。增长(见表1)。

其中,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92.46亿元,同比增长67.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07.17亿元,同比增长153.64%。仅其中一家公司的利润贡献就占到了21家锂电池企业上半年利润总额的80%左右,是当之无愧的锂电池霸主。排名第二梯队的锂电池企业,如亿纬锂能、新万达、新航、国轩高科等,今年上半年基本面也不错。例如,国轩高科上半年实现营收152.39亿元,同比增长76.4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223.75%,扭亏为盈,同比净利润增速位居行业第一。

对于上半年业绩的增长,宁德时代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市场规模的增长。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带动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亿纬锂能还表示,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支撑了主营业务的快速增长,且随着新工厂、新生产线进入量产阶段,保持了稳定的供应产能,带来利润增长。

事实上,锂电池龙头企业营收大幅增长也与海外市场需求爆发密切相关。以宁德时代为例,其海外市场营收约为656.84亿元,同比增长195.15%,占总营业收入的35.49%,同比增长11.09%。国轩高科海外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也从2022年上半年的8.94%提升至目前的20.09%,同比增长近3倍。

陈佳认为,锂电池企业在成本下降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除了领先企业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外,一方面,他们不断与领先企业共同开发新的技术方向。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在全球竞争中逐步确立优势地位,开拓海外市场新的增长空间。

事实上,除了陈佳认为的原因外,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也凭借技术、规模和资金实力明显挤压了尾部企业,使得锂电池行业的集中度上升。产业越来越高。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1-6月,宁德时代以66.03GWh的整车量排名第一,占据43.4%的市场份额;比亚迪以45.41GWh的装车量排名行业第二。同比增幅大幅提升至90.96%;华航排名第三,装机量12.56GWh,占比8.26%。前三名企业合计占据动力电池市场81.51%的份额(见表2)。

“动力电池行业竞争的马太效应更加凸显。”莫柯表示,在市场结构日趋集中的同时,一些资金实力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的电池厂可能会被迫退出。为证的是,根据东方证券的研报,近五年来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牌。可配套车型的电池厂商数量大幅减少,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4月,我国能够提供动力电池支持的企业不足40家,份额持续集中于前列。

“锂电池行业的洗牌已经开始,并且正在加速。”在邱伯源看来,规模效应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是行业集中度的两大驱动力。到2028年,中国锂电池产业将形成规模,龙头企业仅5家左右。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胜出概率最高。

吴启元还表示,随着中游锂电池厂商产能的扩大,下游客户将主要选择一些产能充足、质量有保证的龙头供应商。随着锂电池价格持续走低,产能和订单不足,导致中小企业成本普遍高于行业龙头,进而造成行业龙头与其他中小企业的利润差距不断拉大。企业。龙头企业利用利润扩大生产、升级技术。最终的结果是非龙头企业必然被淘汰。 “当然,为了防止在与锂电池企业讨价还价时处于劣势,下游车企也会支持几家供应商制衡龙头企业。预计未来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

类似的情况也在光伏产业链上同时发生。在大全能源、新特能源等硅龙头企业遭遇业绩“滑铁卢”的同时,组件、光伏电池领域的光伏产业链中游企业今年上半年却大放异彩。几大组件和光伏电池龙头企业业绩大幅提升。

比如,在组件板块,隆基绿能上半年实现营收646.52亿元,同比增长28.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78亿元,同比增长41.63%;晶澳科技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为408.43%亿元,同比增长43.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8.13亿元,同比增长182.85%。光伏电池板块,爱旭股份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为162.49亿元,同比增长1.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3.09亿元,同比增长119.6%;君达股份实现营业收入94.21%亿元,同比增长112.83%;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9.56亿元,同比增长250.23%。

值得一提的是,与锂电池细分行业的竞争格局不同,为了保证供应链协同发展、控制成本,光伏行业龙头企业更注重“一体化”布局,从硅材料到硅片。从电池到组件再到光伏电站,我们沿着产业链垂直方向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布局和竞争。例如,今年3月,组件龙头企业之一的晶澳科技计划投资128.42亿元,在鄂尔多斯高新区建设20GW硅片和30GW电池项目。今年6月,又计划投资60.2亿元在鄂尔多斯建设项目。高新区拥有年产30GW拉晶、10GW硅片、10GW组件项目。此外,高纯晶硅龙头通威股份也大举进军组件领域,硅片和组件龙头隆基绿能也选择加速布局2023 年的电池数量。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显德公开表示,光伏企业的整合程度是未来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大家的战略方向是一致的,在光伏行业,从硅片到电池再到组件,各方面都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不难看出,光伏龙头企业希望通过覆盖产业链多个环节来扩大利润空间。然而,随着整合成为光伏产业链的主流,业界开始担心整合会带来更加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缺乏差异化特色。盲目追求规模会使行业缺乏推广新技术的动力,这将使一些没有技术壁垒和资金优势的二三线企业难以在竞争中生存。

2023年上海光伏展期间,隆基绿能创始人兼CEO李振国公开预测,就像2012年至2014年光伏行业洗牌一样,未来两三年内将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被淘汰。 “那些财务脆弱、技术不够先进、早期品牌渠道不足的公司可能首先受到伤害,能否在洗牌中生存下来值得怀疑。”

资金实力强、技术壁垒高的企业

投资更具韧性

今年锂电池、光伏产业链盈利格局重构下,二级市场的投资逻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行业洗牌下的市场份额日益向资金实力雄厚、规模领先的龙头企业集中。当然,一些拥有最新技术的公司也能吸引资金的关注。

吴启元表示,就领先的新能源制造企业而言,主要优势在于产能、品牌和资本。产能可以让企业在成本端更具优势,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以支撑龙头企业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和技术投入。一旦品牌效应形成,在成本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客户会更愿意信任领先企业。例如,锂电池行业对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更具投资价值,而光伏行业则需关注迈威股份、君达股份等新技术企业的出现。技术使企业发展的护城河变得更宽。

吴启元的说法可以从基金持有态度的变化得到印证。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增持锂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2.32亿股,持股数量增至5.13亿股;他们对亿纬锂能的持仓量也从一季度末的3.33亿股增至二季度末的3.33亿股。 4.09亿股。光伏龙头晶科能源持仓量从一季度的6.25亿股增至二季度末的9.79亿股;晶澳科技持仓由一季度的3.53亿股增至二季度末的6.61亿股;大股份持股量由一季度末的767.84万股增至二季度末的3332.73万股。

“几年前,锂电池投资可以一点一滴地寻找机会,但未来需要一点一点地寻找。比如复合铜箔、钠盐等技术壁垒较高的环节——离子电池更具投资价值。”莫轲说道。

本刊了解到,钠电池作为锂电池的有效补充,已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阶段。今年以来,宁德时代、中科海纳、中纳能源、川亿科技、鹏辉能源、孚能科技等企业密集发布钠离子电池产品,并声称手头有大量订单或具备量产供货能力。实际项目方面,中科海南、川亿科技、猛狮科技、维科科技等公司的项目已投产,星楚世纪、蔚蓝锂芯、聚氟聚合物等公司的量产线也开始实质性发展。施工、设备招标和设备到货阶段(见表3)。

复合铜箔厂商中,宝明科技、英联股份、东材科技、双星新材、万顺新材、元辰科技、沃格光电等均有一定布局。其中,宝明科技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在复合铜箔的进步上正引领行业。公司将于2021年设立子公司深圳新材料,布局复合铜箔业务。目前,公司PET、PP复合铜箔已发往各大电池厂,并有PET复合铜箔小批量订单。英联PET复合铜箔已批量发货,复合铜箔生产线共有3条,其中1条正式投产(见表4)。

在传统锂电池领域,新技术也在不断推进。例如,宁德时代发布了一款新产品——神行超级充电电池。神行超级充电电池是全球首款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可量产的4C超级充电电池。在-10摄氏度的低温下,30分钟即可充电至80%,并拥有700公里的超长续航。在低温和功率损耗的情况下,零到百加速性能并不恶化。比亚迪还于今年5月推出了首款集成刀片电池的储能系统“比亚迪魔方”。比亚迪魔方搭载刀片电池,采用CTS(电池到系统集成)技术,可减少零部件数量约36%,空间利用率提升约98%,结构强度提升约30%。

邱伯源表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通过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产品,进一步巩固了领先地位。丰富的生产能力、雄厚的资金实力、优质的品牌效应和不断的创新共同构筑了公司的护城河。

光伏行业也存在三个最明显的技术趋势:一是N型电池技术取代P型电池技术;二是N型电池技术取代P型电池技术。二是大尺寸产品替代小尺寸产品;第三,BC电池正在进入市场。

随着P型电池效率提升面临瓶颈,光伏电池开始从P型向N型迭代。 N型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参与部署的公司业绩的提升。因此,N型技术已成为电池和组件制造商的未来。布局要点。据InforLink预计,2023年TOPCon的电池市场份额将达到30%左右,2024年TOPCon的市场份额将达到64%左右。

由于N型电池的加速降本增效,一些参与部署的企业也逐渐受益。例如,晶科能源上半年营收达536.24亿元,同比增长60.52%;净利润38.43亿元,同比增长324.58%。公司表示,报告期内经营业绩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N型TOPCon高效电池已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凭借其性价比优势,在全球市场上供不应求,并享有一定的溢价(见表5)。

值得一提的是,晶科能源6月30日还接受了32家机构的调查,机构类型有QFII、保险公司、其他、基金公司、海外机构、证券公司、阳光私募机构等。从机构研究问题来看,机构非常关注其二季度及以后的生产进度、订单需求以及每瓦利润趋势。

与晶科能源在N型电池的布局相比,隆基绿能仍然坚持走BC电池的道路。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今年业绩会上明确表示,未来5到6年,BC电池将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包括双面和单面电池。隆基绿能接下来规划的投资项目将全部采用BC技术。据了解,由于BC电池制造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高,但电池能量转换效率较高,目前国内拥有BC成型能力的上市公司仅有爱旭股份旗下的ABC电池及组件。以及隆基绿色能源的HPBC电池。

9月5日,隆基绿能收到37家机构的调查。从机构关注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拟建产能的技术路线是什么、已公布的拟建产能的技术路线是什么等。

龙头企业积极布局“光储一体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锂电池和光伏产业链交叉的储能产业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 “光存储一体化”成为一些龙头企业的主打方向。业绩增长的“第二极”。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间为2.1小时。今年前6个月,新增投产规模相当于往年总装机容量。中国物化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储能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万亿元,到2030年预计将逼近3万亿元。

在巨大市场规模的虹吸效应下,新能源储能产业的高度繁荣吸引了众多跨界玩家的涌入,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海辰储能、赣锋锂业等方面产业链。龙头企业纷纷发布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扩产计划。从营收贡献来看,今年上半年国轩高科储能业务同比增长224.33%,营收达到41.47亿元,占总营收的27.21%,同比增长近13%。较去年同期增长个百分点。宁德时代、新航、欣旺达、亿纬锂能的储能电池业务收入也分别增长119.73%、268.1%、152.06%、120.17%。

吴启元表示,目前电化学储能是最重要的储能方式,锂电池储能也是电化学储能的主要方式。未来几年储能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锂电池行业也将分享储能行业的增长,储能也可以视为锂电池行业的第二增长极。储能产业发展较早,储能方式多样,技术壁垒较低。这个行业最关键的因素是成本效益。高经济性储能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相比于锂电池产业链企业直接布局,大部分光伏企业主要通过布局储能系统集成和逆变器业务进入储能赛道,或者通过与龙头锂电企业合作开展“光伏储一体化”布局。例如,2021年,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将与光伏巨头晶科能源在光伏+储能产业链、县域推广光伏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全球市场光伏储能合作、基于创新的共同发力等方面展开合作。光伏及储能架构及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双方在研发等领域达成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意向。 2022年,宁德时代还与阳光电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新能源领域的全球合作,共同开拓全球集成光存储市场。

“光伏产业链企业布局储能,核心技术在于逆变器。”方文正表示,由于储能逆变器和光伏逆变器在应用场景和技术特点上有较高的重叠度,由于核心技术相同来源且客户资源相连,逆变器厂商在储能业务上具有先发优势。国内龙头企业有阳光电源、上能电气、德业股份等。

根据申万行业分类标准,7家A股逆变器企业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固德威净利润同比增长1256.20%,上能电气、阳光电源、德业股份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过100%,具体分别为488.54%、383.55% 和180.50%。

在邱伯源看来,电池行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不过,相关企业的产能布局仍在推进。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储能巨大的市场潜力,因为部分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可以共享,相关产能可以充分释放,保持业绩持续增长。

(本文已刊发于9月16日《证券市场周刊》。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