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美资讯网,分享每日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君子好学,自强不息!

编辑丨沃特敦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看待这一背景下的中美关系?相信所有的企业家都有自己的判断,同时他们也希望听到更多的真知灼见。今天我们与您分享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在基石资本“2023前海企业家峰会”上的发言《新国际格局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主要观点如下:

政治家都在说“多极化”,但客观的世界只有中美两极,不存在第三极;

科技进步是线性的,但人类的文明、精神和制度是有可能倒退的;

中国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美国也受益,但它认为受益不够大,要去全球化;

如果以2016年为起点,已经倒退了8年。从2023算,至少还要倒退10年,甚至20年;

数字经济占国家财富比重上升,中美竞争核心不是意识形态,而是数字经济;

美国对华三要素:合作+竞争+对抗。合作可有可无、对抗是工具,竞争是核心,策略“小院高墙”,搞小俱乐部;

企业过去是靠全球化发展,今后靠国际合作可能不再合适,而是要利用国际脱钩、断供创造的机会。

以下内容经授权发表,经创业邦编辑整理,篇幅有压缩。

多极化只是口号,世界只有中美两极

多极化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初就提出的一个概念,到现在已经30年了,但多极化这个词儿还在提,尤其是政治人物们都非常喜欢用这个词。这是为什么?

美国喜欢说多极化的原因是,如果不说多极化,说两极,那就等于承认中国和美国是平起平坐,这从美国来讲这政治不正确,不能承认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国家已经和美国一样强大;而欧洲、俄罗斯、印度、日本、巴西这些国家也愿意说多极化。因为说两极,也等于矮化自己,必须说我们也是一极,俄罗斯是一极,印度是一极,日本是一极,欧洲是一极,和美国和中国是平等的。

从中国来讲,我们也坚持说多极化。如果我们不这样说,等于贬损了别人。如果我们说两极,那就变成了我们跟美国是一个级别。所以,大家需要知道,我们坚持多极化,不是因为客观世界是多极化,而是因为说多极化才政治正确。但决策者们必须得面临一个现实,到底是按多极格局制定国家政策,还是按两极格局制定国家政策?

客观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是两极。

中美竞争,给越来越多国家形成的压力是要选边。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在抱怨中美竞争,他们有压力,要在两者之间进行选边,他们不想选边,原因因为两极格局越来越明确。

第一个公开承认两极格局的是马克龙。2019年8月27号,马克龙有一个讲话提出,必须承认西方霸权或许已经终结,最终世界将围绕两个极点运转,即美国和中国,欧洲将必须在这两个统治者之间进行选择。马克龙说这句话,欧洲很多人不愿意听,在法国内部也是政治不正确。

但从马克龙来讲,他要面临的一个现实,法国得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比如马克龙刚来中国,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顶着国内国际的压力也要来中国访问?我的理解两极世界是一个客观现实,你必须在中美之间进行斡旋,你不做这样的外交对法国不利。

马克龙讲话之后,联合国秘书长古铁雷斯也接受了这个说法。

在第七十四届联大会议上,古铁雷斯有个发言,他说这个世界正在一分为二,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创造了两个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的世界。这两个经济体分别有自己主导的货币、贸易金融规则、自己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以及自己的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

古铁雷斯头一次提到两极格局的内容是什么?政治上是中美两极格局,这不仅体现在自然空间上,还要体现在网络空间,体现在科技,特别是AI的科技技术方面。古特雷斯是联合国秘书长,他的发言必须代表绝大多数国家的看法。

所以,我认为在2019年,国际政治人物已经开始承认世界已经形成两极格局。2021年,古铁雷斯在第七十六届联大会议上再次重申:我担心我们的世界正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技术规则发展,两种不同的人工智能发展方法,以及两种不同的军事和地缘政治战略。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将带来麻烦,它比冷战时期更难以预测。古铁雷斯的意思是,冷战时期对抗激烈,有很多战争,但确定性比现在强。现在是不确定非常大,不是说战争会更多,而是说你做事情会遇到什么样的意外,比以前要多得多。

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发展,可能不再适合

去年6月,新加坡的前总理吴作栋说,美国不会将全球领导地位拱手相让,并正在计划如何建立联盟来遏制中国的崛起,但中国也不会轻易放弃,中美现在都把对方视为长期威胁。吴作栋的这个判断非常重要,在座的各位不要指望目前的形势短时间有所好转。企业要有长期在这种不好的、倒退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也说,过去在全球化下发展,而今后通过国际合作来使企业发展的策略可能不再适合。今后的发展是利用各种各样的国际脱钩、断供创造的机会。简单讲,当企业无法采购世界价格最低、最好产品质量的时候,就给价格高、质量差的产品提供了生存的机会,发展的机会。

吴作栋说这将是一个两极分化,并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分裂的世界,他们的关系将更多地建立在不信任而不是互信、竞争而不是合作的基础之上,这将是一个各国被动选边站的世界,人们建造的不会是更多的桥梁,而是更多的高墙。也说,在过去冷战后全球化趋势下,是大家在国际上寻找各种合作的机会来加强发展,今后更多的是找国际合作被终止之后的发展机会,或者说无法进行国际合作创造的机会。

1990年全球GDP的份额,美国占26%,中国只占1%,日本占14%,德国占8%,英国占5%。2022年,美国GDP占25%,中国占18%,美国相对衰落了,因为美国它跟全世界大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日益拉大,但跟中国实力差距在缩小,中国的GDP已经占到了美国的70%。

有人说,日本当年14%为什么不说两极格局?因为日本不是综合国力的国家,日本是一个单一实力的,叫做经济实力国家,单靠GDP的规模不能使它成为一极。而中国作为综合实力国家。就像冷战末期或者80年代时期,苏联的GDP小于日本,但苏联仍然是超级大国,因为苏联有综合实力,不仅仅有核武器,在电影、艺术、绘画、体育都远远超过日本。

虽然中国的增长挤压的是日本、德国和英国这些国家,但中美之间这样的实力对比和趋势决定了美国会非常担心中国会和自己平起平坐。所以,从现在发展趋势来讲,全世界的经济都很不好,前景都非常差。

数字经济是中美竞争重点

我月初去普林斯顿大学开了个国际会议,大家有一个共识,全球经济都没有大的希望,经济的不好将表现为所有大国不是比谁的经济发展快,是比谁的经济衰落的速度比别人慢。乌克兰战争不仅让俄罗斯的经济受到损失,欧洲也受到损失,世界各国都受到损失,没有一个大国认为它将强劲增长。

那么从经济角度讲,现在的两极格局和冷战时期的有什么区别呢?古特雷斯讲的,这一次涉及到技术、网络和经济,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在大国经济和财富的比重不断上升,因为它每年增长的速度是整体经济的1.5倍。既然这一部分将成为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把重点放在非数字经济领域,只是能做到多少的问题。比如俄罗斯,它不是不想发展数字经济,但它没有能力去做,只能靠卖自然资源。

冷战时期,美苏竞争是在自然空间——地上、海里、天空、宇宙,而这次中美竞争是在网络空间,或者说在自然空间和网络空间同时进行战略竞争。谁在网络空间占有优势,谁就能赢。你如果网络上没有优势,只在自然空间有优势,你也赢不了。比如乌克兰战争。俄罗斯在自然空间拥有绝对军事优势,而它在网络空间是劣势,俄罗斯就无法用它在自然空间的绝对军事优势实现政治目标。

为什么数字经济产生了和自然空间里非数字经济的重大区别?区别就在于数据。

现在出台了很多文件,很多政策,关于数据保护问题、数据利用问题。数据是数字经济的资源,就像石油、煤炭、矿产、海水,这种自然资源是我们在自然空间进行生产的,所依赖的,没有这些资源,你就没有生产。到了网络空间,生产和服务主要用的是什么?利用的是数据这个资源。大国竞争中不管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军事竞争,都是搜集和分析信息的技术是不是比对方强。

所以,中美战略竞争肯定会集中在数字技术创新上,美国搞的“小院高墙”阻止中国数字技术创新赶上美国。我阻止不了就禁止,要使你的进步速度相对要比我慢。这为什么我们看到古铁雷斯反复强调中美这次的两极格局和冷战的不同。

美国对一点非常重视。他们认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不是意识形态,是数字技术,而数字技术的核心是芯片在硬件上的表现,芯片不断改进提高和其他基础科学的研究。美国政府在去年7月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要遏制住中国科技创新的速度超过美国。所以政府决定对本土芯片制造商提供570亿美元补贴,240亿美元税收激励,并在未来5年拨款2,000亿美元支持相关创新、培训、研发;鼓励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公司在美国建厂,部分条款限制有关企业在华的经贸投资活动。

大家看,美国政府“要为科技创新进行补贴”。诸位可能不觉得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们的政策也是鼓励企业创新,给政策优惠,甚至给一些奖励。但这曾经是美国长期在世界贸易组织起诉中国的理由,说你们进行了不公平的竞争,你们对科技创新进行国家补贴,等于是拿国家力量和我企业竞争,这是不公平的。要求对这样的企业进行制裁,要求对中国政府给予惩罚。

现在美国政府自己带头搞美国式的举国体制,搞技术创新补贴。美国制定了一个法案居然违背了他自己的政治原则,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竞争。可想而知,这件事对美国人有多重要。美国认为,这是事关美国能否在和中国的竞争取胜的根本,所以才会制定这样的一个法。这不是政策,这已经是美国的法律。

中国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美国认为自己的受益不如中国大

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我们大家发现不确定性和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抗越来越严重,大家给它起名叫逆全球化,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历史走向的大事情。

冷战结束后出现了全球化,全球化是由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两部分构成。美国推动全球化的时候,一些国家一开始不接受,比如像我们90年代初期的时候,认为全球化美国化,我们反对。我们加入了WTO之后,我们发现中国可以从全球化中受益,使我们经济发展更快,于是我们政策调整了,开始支持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这部分我们不支持。

我们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中国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这一点我们自己也承认,国际社会也承认,美国也是这样认为。今天在座的诸位应该说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美国也是受益者,但特朗普提出了一个看法,他说是美国发动了全球化,为什么最后受益最多的是中国,不是美国?所以他认为全球化是个错误趋势,对美国不利,因为美国从全球化得到的好处,没有中国多。

中国不否认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所以我们的政策仍然说支持继续经济全球化,但美国不再提了,所以就走向了逆全球化。

我们要分清反全球化、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这三个概念在媒体中经常使用,但没有做区分。

反全球化是指普通老百姓,是指中小企业,因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大资本能够在全球进行资源有效配置,中小企业跟他们竞争所以中小企业就反对。当年最有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反对跨国公司,组织大规模游行反对世贸组织开会,阻止那些部长们讨论怎么全球化。但中小企业阻止不了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是由跨国公司推动,但得到了拥有政权和主权的政府的支持,于是全球化蓬勃发展。每年世界贸易组织开会,各国部长在讨论怎么全球化都是政府支持干。2016年出现了反弹,英国带头采取脱欧去全球化,把原先搞的全球化政策取消,不再推动全球化了。

一个英国做,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为它经济规模太小,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但到了2018年,美国加入发动对华贸易战,开始搞去全球化政策,增加关税,禁止自由贸易,脱钩断供。美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当美国搞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就成了一个趋势。随着2020年疫情的发生,各国政府找到了一个阻止全球化最好的合法理由。

为什么要“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

全球化是双刃剑。全球化让很多人富了,但同时全球化让很多中产阶级工资长期不涨,让很多穷人生活改善的非常有限;全球化带来了疫情在全球的传播,全球化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进行国际合作,全球化的负面作用越来越突出,于是就出现了各国政府以防疫为理由,减少国际合作,阻止人员往来,这样逆全球化政策的大面积的多国的使用,导致了逆全球化成为了历史趋势。

我们中国面临逆全球化的趋势,提出了一个“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

内循环为主,说在国内进行一些纯粹由国内企业构成的产业链,不跟国际进行任何合作,因为产业链里边不跟国际合作,就不会因为国际政治导致产业链中断。

这些大的经济体都采取了去全球化政策之后,还剩下一个大的经济体,欧盟。因为欧盟是个组织,它的成员国没法自行决定,因为不会脱欧从欧盟退出去,就不能单方面的搞脱钩政策。2022年乌克兰战争发生之后,欧盟认为不搞内循环是危险,搞国际合作是危险的,一场战争导致欧洲从俄罗斯的石油供应中断,连冬季取暖都是问题,还有粮食供应、化肥、能源等都受影响。所以,乌克兰战争不到一个月的时候,3月11号欧盟就决定,减少粮食、芯片、药品、原材料、数字技术对国际产业链的依赖。也说,这些产业的生产只在欧盟国家之间进行,建立欧盟国家之间的产业链,而不要跟外面进行合作。

我上个月去了欧洲,欧洲很多国家都在考虑减少跟中国的经济合作,防止将来因为政治原因带来产业链的断裂,给企业发展带来风险。所以这次欧盟的主席冯德莱恩来到中国以后,谈判完了,开的新闻作者会明确提出,我们要减少对特定国家的经济依赖。

我在欧洲发现,已经不是欧洲国家的政府在这样做,是欧洲的企业和美国的企业开始这样做,他们都在减少或缩短国际合作的产业链环节,比如原来有50个国家合作,我现在把它缩小到30个国家。现在有个词叫做“友好外包”,说我把它缩小到只有跟我政治关系稳定的国家之间的产业链,最少是缩短,甚至个别的就干脆自己生产,不跟任何人合作,这成了一个趋势。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反全球化的需求,中小企业的需求和政府去全球化的战略政策相结合,形成了今天逆全球化的趋势。如果上次全球化从冷战结束到16年持续了20多年,那么这一次逆全球化的时间恐怕不会短于20年。

十字路口:人类的政治文明和制度是有可能倒退的

去年6月份的判断到了今年2月份,8个月之间,中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变得更加明确。在今年2月,中国发表了一个文件,叫“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文件中提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正经历罕见的多重风险挑战,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新冠疫情延宕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里边已经不是两面讲,而是就讲我们这个世界在往什么方向倒退,于是提出“世界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汉语中“十字路口”从来不是描述人类美好前景的,“十字路口”意味着我们走向灾难。

从政治和哲学角度来讲,这样的判断只是告诉我们一个趋势,但从科学、从学术的角度讲,我们需要判断要倒退多长时间、倒退到什么水平。从我自己个人来讲,如果以2016年为起点,现在已经倒退了8年了。从现在算,至少还要倒退10年,不排除20年或的可能性。

人类有了时间概念以后,就发现时间是线性的。经济发展也是一样。过去120年,经济发展从以传统工业的人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直到今天到了数字知识密集型的发展进程,是单向发展的,不会倒退回去。

但人类的政治关系、文明、精神和制度是会倒退的。我们一战之前有战争,但规模都不大,结果到了一战,一次大倒退,一场战争下来死亡以几百万上千万计。之后是22年的和平,然后到了二战,死亡人数更多,4,000万。然后出现了一个进步,一直到冷战。这时候依然有战争,每场战争的死亡一般是十几万或者几十万人。冷战后又一个更大的进步是全球化,在这个情况下战争仍有发生,但规模和死亡人数大规模下降,一场战争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的很少。现在开始了进入逆全球化,战争死亡人数开始上升。乌克兰战争只打了一年,双方军事人员死亡已经不少于20万人。人类的国际政治在进步倒退、进步倒退之间循环。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倒退的时期,是倒退到冷战那个水平,还是倒退到世界大战的水平?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判断的。这次历史倒退要倒退多远?无论如何,在倒退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全球化加剧了,国际和国内的两极分化

我去欧洲去美国开了很多的会,所有会上我就没听到一个发言人说我对世界前景持乐观态度,最好的说法就说我悲观,但我不像你那么悲观。

那经济会怎么样?我们看到的经济情况是世界银行做出的预测,2023年经济只有增长1.7%,去年预计是3%,认为中国疫情放开了,他们经济会增长,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去年12月7号放开,并没有增长的劲头。所以,世界银行的预测下调至1.7%,明年是2.7%。

逆全球化是从哪来的呢?全球化发展得好好的,突然逆旋,怎么就掉头了呢?掉头的原因大家都在分析,掉头的原因只要继续存在,这车就不可能重新再回到全球化的路上。

我自己认为逆全球化是因为是全球化发展产生的副作用太大导致的。也说,全球化生了一个逆全球化的儿子,全球化加剧了国际、国内两极分化,贫富不均日益严重。普通人对全球化越来越反感,越来越反对。

先说国际层面,在我们国家开G20峰会,媒体报道说G20代表了全球80%的 GDP。当时我正好在越南,越南当天的报纸报道中国杭州开G20,是在报纸上一个特别小的小角上,说有这么件事。越南为什么对这个事这么不积极?原来越南不是G20成员国,G20是个富人俱乐部,富人俱乐部怎么能指望穷人支持你呢?G20只代表全球40多个国家,世界上剩下160多个经济体或国家,他们去分享全球15%的GDP,你们40个人享受了85%的财富,他们能高兴吗?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美关系)

我们有些人有一个很奇怪的概念,老用人均的概念来解释财富增加的好处。这就好比是自己在小区盖了几千平米的大豪宅,之后说由于我们家盖了豪宅,小区平均各家的住房面积都增加了,你想人家能高兴吗?

所以,国际层面的两极分化带来中小国家不支持全球化,不认为全球化是合理的。而更严重的不是国际,而是国内,全球化受益越大的国家内部两极分化就越加严重。

美国是全球化受益相对来讲比其他西方国家更大的国家。美国统计,美国拥有百万家产财富的人是10%,财产在2.5万美元的家庭有65%。这说明,两极分化在美国日益严重。美国中产的工资20年是以千为单位增长,富人是以亿为单位增长。不是中国人不患贫而患不均,美国人一样,全世界人都一样。我挣得少,你也挣得少,我没有什么不高兴,特别是你比我挣得还少,我还很高兴。我最不高兴的你比我挣得多。这是人性。

所以,全球化带来的国内的两极分化,不是说绝对贫困,而是相对贫困,财富拥有量之间的差距拉开的速度太大了。独角兽企业都是几个年轻小孩,干上几年,控制的资产都是以10亿、20亿为单位。大家想,那些每个月挣3000、5000块钱的人,能喜欢全球化吗?所以在大众中间形成了一种反全球化的力量。

西方民粹主义是“思潮+权力”

数字技术加快了财富的两极分化。从事跟数字经济相关的人,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快于那些非数字经济增长,两极分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使得下层社会、弱势群体更加不满,并在不满的情绪上形成了一种民粹主义思潮。

民粹主义思潮是什么?不喜欢精英,他说,我们是大众,你们是精英,国家都是由精英决策的,你们精英制定的政策都是对你们有好处的,对我们老百姓没好处。我看到的现实国家财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民粹主义兴起之后,如果只有思想并不可怕,但它一旦跟权力相结合,那就必然采取去全球化政策。为什么?民粹主义认为国家的所有不幸都是因为决策者引进了外部的东西,移民、外资、外国技术、外国资本,这些外国的东西来了,把我们的生路断掉了。移民跟我们抢工作,外资来了,把我们的市场占走了,外国技术对我们卡脖子,外国人侵蚀了我们的本土文化,那么最简单的解决外部威胁的办法不跟外国接触,没有合作、没有往来是最安全的,于是出现了经济安全的概念。

怎么才能经济安全?不跟人合作不就安全了吗?朝鲜最安全,美国人制裁朝鲜都制裁不了,他说我跟你什么关系没有,你制裁我什么呀?最安全的没有任何的国际合作。民粹主义不是思想带来影响,是思想和权力结合带来的影响。民粹主义是从西方国家内生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先是在西方国家挑战自由主义,民粹主义不是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民粹主义反对的是自由主义的思想。它在西方国家产生,挑战了西方国家主导的价值观。民粹主义强大了之后开始外溢,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慢慢的发展中国家民粹主义思想也起来了。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苏州有一个辅警把一个穿和服的小女孩抓起来了,后来派出所把她又放了,对小女孩道歉。为什么辅警把这个小女孩抓起来?不是他有这种民粹主义的思想,说我不喜欢日本,不喜欢日小编化,不喜欢日本衣服,是说我有权力不允许你喜欢,我有权力不允许你选择穿什么样的衣服,我不允许你拥有选择衣服的权利,因为那是外国的,外国的我就反对。旁边的大妈穿的也是制服,只不过穿的是做卫生的制服,是保洁阿姨,保洁阿姨也不一定喜欢这小女孩穿和服,但她为什么不把这小女孩抓起来?因为保洁阿姨知道,我的衣服不赋予我这种权力。辅警他这身衣服,他认为国家赋予我了权力,我有权不允许你和我有不同的思想。也民粹主义思想和权力结合,就开始采取逆全球化的政策,包括反移民、反法治、反精英、反科学,反外国。所以我们看到特朗普上台,英国约翰逊上台采取的都是去全球化的政策,减少国际合作。英国不允许中国5G进入,美国打击中国的抖音,不允许使用中国的抖音,都是民粹主义思想和权力结合的结果,理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安全。

当为经济安全提供政策合法性之后,中断、阻止任何国际合作都变得合理。为什么?因为经济安全没有定义,没有边界。你说做什么事不是维护经济安全?你开一家麦当劳,周边的中国餐馆说你麦当劳把我的儿童时刻都吸引走了,你给我造成了经济威胁,你可以以任何理由说这威胁了我的经济安全。你穿日本和服,你影响了中国服装的出售。所以现在经济安全实际上是去全球化政策的一个合法性基础。

我们一下,逆全球化的趋势是什么?说全球化和数字经济加剧了两极分化,然后加上自由主义极端化,带来了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和权力结合,就产生了泛化安全观的指导原则,把所有的事情都安全化,任何事情都与安全相关,在泛安全观下为了经济安全采取了去全球化的政策,当多数大国都这样做,逆全球化就成了一种趋势。也说,逆全球化是政府去全球化政策导致的,不是老百姓反全球化导致的,也不是大公司引发的。

美国的策略是“小院高墙”

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中美关系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中国在去年6月发表了一个文件,叫“美国对华认知中的谬误和事实真相”,对美国做了一个判断。我们认为“美国是世界秩序最大乱源,美国运用内外全部资源对华进行无底线的打压,美国是胁迫外交发明者和集大成者,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权侵犯国,美国是当前台海和平稳定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美国是乌克兰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真正威胁,美国是散布传播虚假信息最大源头,美国是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美国是全球最大黑客帝国”。

这个认识在今年的2月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政治化,中国发布了一个文件,叫“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中国在“序言”中说,美国是政治霸权、军事霸权、经济霸权、科技霸权、文化霸权,这事怎么解决?“美国应该反躬自省,深刻检查自己的所作所为,放弃傲慢与偏见,摒弃霸权、霸道、霸凌。”说美国首先要写检查,你承认错误,咱们关系才能改善。你认为美国会做这个吗?美国哪一届政府能做这样的决定吗?这是中国对美国的认识。

那美国怎么认识中国呢?

美国国防部去年发布报告,非常明确提出“中国正在试图破坏美国在印太地区的联盟关系,利用其不断加强的军力来胁迫威胁近邻,对美国国家安全形成最全面的严重挑战,中国是今后几十年后果最为重大的战略竞争者,俄罗斯仍是迫切威胁。”国防部长奥斯汀之后在另一个场合又专门做了解释,说,“中国是唯一既打算重塑国际秩序,又越来越有实力这样做的竞争者。与中国不同,俄罗斯不可能长期系统挑战美国,但俄罗斯侵略确实构成一个直接尖锐的威胁。”

国内有人认为,俄罗斯进行的乌克兰战争给中国建立了一个战略屏障,牵制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的压力。从这个报告看,你认为可能吗?从乌克兰战争发生到现在,美国没从亚太地区调一兵一卒去欧洲,也说乌克兰战争发生不发生,都不影响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的遏制政策和在这使用的资源和实力。

所以,我想跟大家说,美国把中国视为最大、最全面的战略挑战。双方都将对方视为最主要的威胁,我们看到,现在中美之间的关系,都没有建交前的双边关系好。

我是70多岁的人,50年代和60年代都是骂着美国领导人长大的。自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不再点名批评美国领导人。特朗普执政之后,我们重新恢复对美国的点名批判,称蓬佩奥是人类公敌,你想双边关系到什么程度?我这次去美国,感觉美国那边对中国的看法也是严重恶化。

美国对华政策采取的是:合作、竞争、对抗三管齐下,竞争——技术、军事、航天、人才、金融、投资、贸易,这是政策核心;合作——气候、能源等,这些都是可有可无;对抗——人权、新疆、西藏、香港、东海、南海、台湾,这都是工具,真正的核心是在竞争领域。美国要赢得竞争,它采取了一个俱乐部战略,几个国家成立小俱乐部,核心是不让中国参加。大家看,网络清洁计划、G7数字联盟、5G联盟、美日台韩四方芯片联盟,所有这些的重点都在数字技术领域,这是核心,策略“小院高墙”。

关于“小院高墙”,我想特别解释一下,4月10号美国财政部一位副部长接受采访,针对美国大众做了一个解释,想要告诉美国大众,不要误以为拜登政府要跟中国全面脱钩。“小院高墙”是说“在科技方面要阻止中国的发展,不跟中国合作,减少跟中国在高科技方面的联系,但在其他非高科技领域里继续保持跟中国的经济合作。”这说,对中国的高科技方面的制裁是不会停止的,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但不会把两个经济体完全分开,因为这既不实际,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我个人认为,这位官员描述的今天拜登的对华经济政策,即不是全面调控,在非高科技的领域将继续进行合作。

发展趋势是什么样?总的来讲,大趋势应该是越来越差。今后几年是有的年头下降快,有的年头下降慢,但大趋势是下降,这点我们就不讨论了。

“逆全球化”已成常态

我想讨论的一点,“由于去年美国采取了印太经济框架,这样带来的结果战略平衡开始向美国方面偏斜。本来东亚国家包括日本和韩国,都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但是由于采取了印太经济框架,参加的国家除了美国、韩国、日本、新西兰等美国的盟友之外,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文莱这些非美国的盟友国家也加入了,也说安全靠美国没变,然后在经济靠中国里出现了分化。换句话说,经济上,这些国家也想两头维持平衡,原有的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战略平衡,就开始向美国方向倾斜。

最后说一下欧洲。欧洲面临这样的中美战略竞争,他们的选择是什么?马克龙说“欧洲必须为战略自主而战,我们不想在关键问题上仰仗他人”,里边特别提到,“如果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升温,我们将没有时间或资源实现战略自主,我们将沦为附庸,欧洲不想陷入不同阵营之间的对抗。”

这是一个非常问题,说他们认为,万一美国和中国在台海地区的冲突升级,到时候美国的制裁使得和中国的经济合作产业链全部中断,怎么办?现在就得准备减少将来产业的中断带来的影响,冯德莱恩在4月6号新闻发布会上讲的降低风险的具体措施。她举例提到促进贸易和投资多样化这一途径,以减少对特定国家的依赖。也导致外资在中国扩大生产以及外资和中企合作出现了很多政治顾虑。

最后我想说一句,逆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形成,我们每一个人都得把它作为常态来对待。我们在全球化状态下生活了几十年,我们认为那样是常态,拿着本护照哪里都可以去。2019年以前的那种状态结束了,现在去哪都是障碍,而且这个事实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常态。所以,企业的发展恐怕不能把希望寄托于目前的逆全球化趋势可以在几年之内改变,而是必须得考虑如何在逆全球化的环境下制定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