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美资讯网,分享每日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君子好学,自强不息!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为适应全球政治经济变化而作出的发展战略调整,旨在将利用西方市场的客场经济全球化转变为基于本国内需的主场经济全球化。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驱动力。然而,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尚存多重失衡现象,如过多的债务融资、过高的杠杆、金融监管缺位等,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有必要瞄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既有金融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与优化,在有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有效激发国内市场需求,实现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与金融体系互动协同,从而支持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由外向内迁移,并逐步形成以内需为主、内需带动外需、内部产业链和外部产业链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金融结构调整具有多重意义

面向新发展格局的金融结构调整是指(面向新发展格局的金融结构调整方案)

  第一,金融结构调整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即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从创新发展看,金融结构调整特别是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为微观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且有助于分散风险;也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如在完善证券市场机制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降低贷款费率。从协调发展看,金融结构调整能够促进金融资源在不同地区及不同产业之间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绿色发展看,金融结构调整可以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生态友好型产业,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开放发展看,金融结构调整有助于深化金融开放,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参与主体范围,促进跨境资本双向流动。从共享发展看,金融结构调整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率,实现人民群众财富的最大增值,并通过金融工具实现财富资源在不同群体间合理分配,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金融结构调整有利于推进扩大内需战略。金融结构调整可以优化居民财产配置,增加财富收入效应,对于充分释放内需潜能至关重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将提升其可支配收入,进而对消费需求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我国居民家庭的财产配置存在诸多结构性缺陷,是消费需求难以从“潜在”转化为“现实”的主要原因。金融结构调整有助于纠正资金流向结构不合理问题,特别是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下,促进形成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从而切实有效地释放居民消费需求。

  第三,金融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结构中的融资结构、业务结构和市场结构等均会引起金融资源的形成及重新配置,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变迁。因此,金融结构调整的本质就在于积极引导产业资金流向,为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奠定基础。一是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平台,加速人力资本形成,如发展各种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产业园区等,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高端化,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发挥社会经济高效运行的“润滑剂”作用,推动产品、组织创新沿着减少交易费用的方向演进。对于大国经济体而言,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有利于发挥金融结构调整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降低产业结构跃升过程中的中间服务成本和交易费用。三是高效提升产品内分工的专业化效应,为精细化和碎片化的价值链组织方式提供差异性、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附加值提升,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推进金融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一是运用产业链思维,围绕产业链部署落实金融政策。产业链是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一种客观反映,往往覆盖产品或服务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运用产业链思维,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推进金融结构调整,实现资金链、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之间的有机结合。譬如,从价值链维度,发现价值创造的最大环节以及价值分配中的最大受益方;从创新链维度,揭示技术创新的来源、扩散与分布结构,以及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路径;从供应链维度,深入产业运行的市场主体层面,窥探不同产业内的企业间关系结构;从空间链维度,考察相关产业的地理集聚与分布等。事实上,供应链金融就是运用产业链思维进行金融结构调整的典型模式,但目前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仍需进一步的机制创新和优化完善。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供给质量。为了巩固实体经济部门近年来取得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并推向深入,有必要开展金融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加快推进金融结构从以间接金融为主向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相协调的方向转变,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资金来源中的资本性资金和中长期债务性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通过深化改革,不断优化金融制度,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包括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强化市场在利率、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金融市场法治化建设等。

  三是注重需求侧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和畅通循环。需求侧既是金融结构调整的导向,也是金融结构调整的动力。注重需求侧管理其实是从扩大有效需求出发,针对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结构性问题,以体制机制建设和相关政策调节为主要渠道,打通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为此,应发挥金融结构调整的关键性作用,包括在总需求管理方式、总需求形成机制、总需求调控机制、供需结构匹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内生的结构关系,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促进短期政策和长期制度建设相结合。我国的金融结构调整一直都是为了配合经济改革的需要,采取政府推进和引导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方式,逐步形成了以银行信用为基础、以存贷款为主体,辅以一定资本市场规模的金融体系。这为我国经济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撑。当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客观要求在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金融结构调整的短期政策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因此,推进金融结构调整,不仅要着眼于逆周期调节,以短期宏观政策为工具,熨平经济周期波动,还要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目前,尽管我国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仍面临动能转换、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等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变化相互交织叠加的压力。同时,面对国际态势多变、国际产业链修复、核心技术短板等复杂局面,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必须积极防范化解各类经济金融风险,以免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金融结构调整,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既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有序处置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作者:凌永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