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美资讯网,分享每日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要闻 - 正文

君子好学,自强不息!

今天CXO大龙头药明康德罕见跌停,带崩了医药板块的情绪;CXO板块放量暴跌4.99%。不仅A股如此,港股药明康德同样跌超11%。

药明康德大跌不仅成了投资者的一碗“大面”,也是A股和H股的一碗大面。

不仅是业绩下滑,重要股东持续减持,董事长日均收入超10万,公募基金被指高位接盘,一个个热门话题同样傍上了这家CXO龙头公司。

超预期下滑的业绩,导致机构砸盘

4月24日晚间,药明康德披露一季报数据显示,实现营收89.64亿元,同比增长5.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68亿元,同比增长32%。

市场分析认为,这是药明康德2018年以来,首次单季营收增幅降至个位数。如果与一个月前发布的年报对比,营收与净利呈现断崖式下跌。年报显示,2022年营收与净利润的增速均超过70%。

该股开盘便一路下跌,其间居然没有组织反弹,直至下午开盘滑至跌停。当天成交50亿,创去年10月份以来单日成交新高。

市场将其今天表现称为“定向爆破”,主因有二:一是季报增幅不及预期;二是股东持续减持隐忧。药明康德今年一季度营收首次降至个位数,大股东减持超过百亿,并将有持续减持计划。也有报料人指出,减持过程中或有争议,导致砸盘筹码涌出。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今年药明康德股价下跌了16.67%,最近8个交易日,股价跌幅更是达到21.68%。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21年7月药明康德创下171.64元的历史股价高位以来,股价跌去了六成。

股东持续减持套现近百亿

公开信息显示,一边是机构跑路,一边则是散户接盘。机构持股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共有402家机构持股,持股数量为13.79亿股;去年12月底时,则有1261家持股,持股数量为15.8亿股。去年底,其股东户数为25.36万户;一季度末,则显示为28.12万户。

药明康德2020营收(药明康德市值多少)

2022年以来,药明康德股东合计减持套现超过百亿元。2022年5月,药明康德刚因股东上海瀛翊违规减持近30亿元,被证监会处以2亿罚款,成为新证券法实施以来上市公司股东因违规减持被处罚的首个案例。同年9月,药明康德公告称,实控人控制的股东及与实控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减持,减持均价为95.02元,合计22.05亿元;2023年1月,药明康德再次公告,实控人控制的股东及与实控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的股东在2022年12月19日至2023年1月18日,减持了将近6500万股,套现约55亿元。今年4月18日,药明康德再次抛出股东减持计划,公司将于5月12日开启新一轮减持,减持股份不超过8902.27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

业内分析指出,大股东不停减持,也是股价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

董事长日均收入11.5万元引热议

最近,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还被卷入“A股高管薪酬榜首”新闻,其2022年税前年薪高达4196.9万元,折算下来,日均约11.5万元的收入引发全网热议。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上述2022年董事长薪酬超千万元的12家公司中,包括药明康德、鹏鼎控股、梅花生物、瑞丰新材、中集集团、迪哲医药、复星医药、威高骨科、创维数字、生益科技、TCL科技、恒生电子,其中,药明康德董事长薪酬最高,达4196.9万元。

另据了解,截至药明康德2022年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约为1.01亿元,而李革一个人的收入占据了整个高管团队的4成以上。

此前报道,自药明康德2018年上市以来,李革的税前报酬一路攀升,仅对比2021年的收入,李革的薪酬就上涨了1700万元。在2018年-2022年期间,李革获得税前报酬合计超1.2亿元。

公募基金开启减仓模式

药明康德的公开信息还显示,各类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先后减持了1.69亿股。

据了解,公募基金整体减仓了792万股,葛兰的中欧医疗健康小幅减仓9.54万股,她管理的中欧阿尔法则加仓370万股,进入前十大重仓股的第8名,葛兰的作法曾被网民质疑为“高位加仓,高位重仓,赌性十足”。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减仓200万股,变动较为明显的是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一季度将药明康德调出前十大重仓股,去年年底该基金还持有药明康德1200万股。

从一季度持仓药明康德前十大公募基金来看,加仓的均为ETF,比如华宝中证医疗ETF、易方达沪深300医药生物ETF和国泰中证生物医药ETF一季度分别加仓260万股、275万股和240万股。

新闻内存

CXO,指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企业,它包括CRO/CMO/CDMO,即合同研发服务组织、合同生产业务组织、合同研发与生产业务组织,通过合同外包形式,接受制药企业或者生物科技公司委托,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提供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开发、原料药及中间体的生产、制剂生产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慎良

编辑/田野